(通讯员 张馨 温子麒)7月上旬,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态津沽·两山探行”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天津市宝坻区八门城镇东走线窝村,开展以“扎根乡土察民情,材料赋能促振兴”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践行南开“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宗旨,将专业所学融入乡土实践,在田间地头书写青春答卷,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一、民生调研:脚步丈量乡情,问卷传递心声
实践伊始,队员们便走进村民家中,以“拉家常”式的亲切访谈,深入了解东走线窝村的社情民意。他们围绕家庭经济状况、农业生产模式、乡村建设需求等核心议题,与村民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从老党员的奋斗故事到返乡青年的创业困惑,从传统农耕的坚守到对机械化种植的期盼,队员们认真聆听、详细记录,力求捕捉乡村最真实的声音。同时,团队发放并回收了南开大学乡村振兴调查家户问卷30份及村级问卷1份,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梳理出乡村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后续精准实践和对口帮扶提供了坚实依据。
二、文化寻根:村史馆里读懂乡土中国
在村支书的引领下,队员们参观了承载着村庄百年记忆的村史馆。斑驳的农具、泛黄的土地契约、珍贵的抗战支前证明,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从贫瘠走向振兴的沧桑巨变。尤其是“红色记忆墙”上记录村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兴修水利的老照片,深深震撼了每一位队员。“村史馆是乡亲们的精神地标,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实践队员温子麒在参观后感慨道,“我们不仅要带回数据,更要传承这份坚韧不拔的乡土精神。”此行厚植了队员们服务乡村的文化根基与情感认同。
三、稻田实践:稻田里的“两山”实践课
实践队将专业课堂搬到了生机盎然的“稻蟹共生”生态农田。在烈日下,队员们实地考察了千亩稻田依托蓟运河水系优质水源发展的立体种养模式。村集体通过引入科技手段和机械化加工,有效延伸产业链,实现了优质稻米的规模化、标准化增效。这一“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案例,让材料学子深受启发。他们不仅直观感受了科技兴农的丰硕成果,更坚定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
四、生态对话:与村支书共话绿色发展
实践队与东走线窝村村委会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深度座谈。村支书谭小鹏详细介绍了村庄依托良好生态基底,打造“北国水乡”特色的经验,重点分享了创新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制”和湿地修复工程带来的显著环境改善,该村于2016年成功入选住建部第三批“美丽宜居村庄”。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整合土地资源发展“稻蟹共生”、改造废弃坑塘进行水产养殖等绿色增收模式,是村庄践行“两山”理念的鲜活注脚。谭书记特别强调青年人才在引入智慧农业、发展乡村新业态中的关键作用。这场座谈提升了队员们对乡村振兴战略基层实践的认知高度,激发了将材料专业智慧融入乡村绿色发展的使命感。
此次实践是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化“产学研用”融合的生动体现。队员们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用科技赋能农业,用文化滋养乡村,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未来,材料学院将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乡村振兴贡献南开材料人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