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海洋局市科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天津市科技兴海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发布者:材料与工程学院-中文发布时间:2016-09-26浏览次数:1595

市海洋局市科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关于

印发《天津市科技兴海行动计划

2016-2020年)》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天津历史机遇叠加的背景下,为推进我市海洋强市建设,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市海洋局、市科委、市教委、市财政局联合编制了《天津市科技兴海行动计划(2016-2020年)》,并经市政府批准同意。现印发各单位,请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天津市科技兴海行动计划(2016-2020年)

  

  

  

市海洋局    市科委    市教委    市财政局   

  

201682

  

(联系人:陶钢;联系电话:25327852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

天津市科技兴海行动计划

2016-2020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天津海洋强市建设,进一步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支撑引领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依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天津市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十三五全国科技兴海工作有关要求与任务部署,从天津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现状与需求出发,制定《天津市科技兴海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为提升天津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我市全面实施了《天津市科技兴海行动计划(2010-2015年)》,在科技兴海专项的引领和带动下,加快了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推进了涉海产业转型优化,增强了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能力,促进了海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关键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

通过大力推进技术攻关,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环境监测探测、港口航运及海岸工程技术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破解了海水淡化膜技术、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超大尺度重型海洋装备制造、港口自动化装运、深海自主探测技术、海洋工程绿色环保技术、海洋立体观测监测等领域的难题,转化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十二五期间,全市集中力量,共同开展海洋科技攻关。高水平实施了天津市科技兴海专项,累计投入财政经费1亿元,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获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60余项。通过涉海科研专项的实施,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为我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科技兴海支撑平台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示范引导,推动产学研结合,我市打造、提升了一批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和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被确定为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城市。目前,全市国家级和省部级涉海科研院所有27家,省部级以上海洋重点实验室达到15个,海洋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达到13个,科研平台服务能力逐步显现。

海洋科技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海洋领域科技小巨人企业超30家,杀手锏产品6个,海洋专业人才超1万人,我市海洋技术开发、转化、咨询和服务能力已居于全国前列。海洋科技资源布局不断优化,北部生态旅游、中部装备物流、南部石油化工新格局初步形成。

3.海洋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科技兴海专项的实施,推动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了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化工、港口航运等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逐步走向国际市场,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海洋服务业加快发展。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0.2:65.5:34.3调整优化为2015年的 0.3:62.6:37.1,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海洋经济逐步向创新引领、高端发展转变。

十二五期间全市海洋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海洋经济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五大海洋产业集聚区,加速了海洋高技术产业集聚、辐射和扩散。

4.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通过海洋公益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初步得到有效遏制,海洋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首批完成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和生态修复有序开展,大神堂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取得显著成效,渤海湾生态监控区监视监测工作扎实开展。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稳步推进,新增了4个无人值守自动监测站,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监测时段和频率不断扩展,海洋灾害预报信息发布渠道进一步拓展,海上重大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较十一五末,2014年优良水质海域面积占比增加7.4%,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占比下降5.2%

(二)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天津市海洋科技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和需要,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海洋科技总体水平不高,部分领域距国内外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不足,带动涉海产业发展能力仍需加强;海洋科技的公共服务平台、高水平领军人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仍需完善;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能力亟待加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有效促进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水平亟待提高;海洋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仍需创新和完善。

(三)发展形势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世界各沿海国家逐渐将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作为争夺战略优势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海洋强国、生态文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对海洋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科技对外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从天津市来看,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不断扩大,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贸区等政策叠加优势更加强劲;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海洋强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与此同时,我市海洋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低的现实短期内不会改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科技兴海任重道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经济中高速、发展中高端的目标,认真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海洋强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部署要求,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五大战略机遇叠加的契机,以海洋科技支撑引领海洋经济发展为主线,以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服务业、促进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以提升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能力为重点,大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动力,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安全、高端发展,高水平聚集国内外海洋科技资源,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使海洋科技在率先建成海洋强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需求导向,重点突破。立足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的重大需求,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成长潜力大的重点领域,集中全市乃至京津冀地区产、学、研力量进行科技攻关,率先实现基础性、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加速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产品,逐步提升海洋科技的支撑能力。

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统筹我市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急需的重大领域,合理遴选、布局、建设一批研发服务平台和示范工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特色科技产业化基地和多种类型创新孵化平台建设,提升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条,增强海洋公益服务能力,快速形成海洋公益事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和应用服务能力,促进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市场配置,政府引导。以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有关国家科技政策为切入点,逐步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和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优势领域和骨干企业汇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为我市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绿色引领,持续发展。立足我市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天津建设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海洋技术,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海洋观测与防灾减灾、海洋管理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我市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保障。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用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工程建筑、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监测探测等技术领域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初步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和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海洋生产总值突破8500亿元,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逐步向中高端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大幅度提升,全市形成科技兴海的新局面。

——海洋科技引领作用有效发挥。重点推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服务业创新发展,在海洋生产总值中占比达到55%。海洋领域研发试验经费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5%。海洋科技贡献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海洋自主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成果,形成具有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200项以上。

——海洋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新建5-8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兴海支撑平台,十三五末省部级以上海洋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中心达到35家。建设30个以上科技兴海示范工程,进一步发挥示范工程的带动作用。

——海洋科技创新成果逐步显现。培育产生海洋领域科技小巨人企业超过60家,杀手锏产品13个以上。

三、重点发展领域

以服务海洋经济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目标,通过一批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着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促进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提升海洋公益服务和海洋管理水平,为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突破关键技术,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是我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技术在全国具有突出优势,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为提升我市海洋经济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壮大。

1.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开展海洋油气钻采平台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进行海洋平台延寿与再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实现浅海钻井平台规模化发展和3000米深海钻井平台关键技术突破,打造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海工装备基地。开展海底输油软管研发、制造、铺设技术研究,形成产品链条,打造杀手锏产品。发展大型化、智能化、环保型疏浚装备,大型海洋平台吊机,水下挖掘机等专用工程装备以及海工装备的配套产品和应用材料。加强海上风电施工、装备制造和配套设施等研究,开展波浪能和潮流能发电装置设计、定型、测试检测、部件及整机制造等方面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积极建设国家级海洋能装置检测中心。充分发挥临港经济区等沿海功能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深化产业发展聚集,建设国际高水平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和国家级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以海洋工程成套装备为核心、以基础部件为支撑、以链条式服务为特色的海洋工程装备体系。

2.特种高技术船舶制造

重点开展5000箱以上集装箱船、LNG船、FPSO、公务船、医疗船、科考船、物探船、豪华游船和邮轮等新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制造技术研究。发展船舶专业配套技术与设备,重点开展船用智能化电控系统、物探设备、新型船用齿轮箱、甲板机械及关键部件的研发。开展节能柴油机零部件材料与制造技术研究,提高大型船舶修船技术和能力,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高技术船舶制造基地和运输船舶“4S”店。加强船舶综合管理系统、船舶综合监测及操控系统、船用网络导航雷达系统、动力定位系统等关键技术突破与转化,开展无人艇总体设计、系统集成及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特种高技术船舶自动化技术的自主创新发展,填补领域空白。

3.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

开展膜法海水淡化预处理、LNG冷能、压汽蒸馏、膜蒸馏、中空纤维疏水/亲水膜、纳滤膜等关键技术与工艺研究,推动中小型海水淡化装备、海水利用分离膜等产品产业化和国产化,掌握10万吨级以上自主装备工程能力和百万吨级集成工程能力。开展适应核电和石化行业的大型海水循环冷却技术、海水源热泵集中冷暖工程技术、海岛系列化淡化技术及装备、大生活用海水技术、配套产品及装备等研究,继续推进绿色环保海水水处理药剂国产化。依托北疆电厂海水淡化工程,推进海水淡化国产化技术的示范应用,打造海水淡化与资源综合利用全产业链条,建设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及产业化基地。

4.海洋生物医药

发挥我市生物医药研发、转化能力优势,深化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结构和功能,解决产品高效制备、合成和质量控制等药源生产关键技术,重点开发抗肿瘤、抗艾滋病、抗脑缺血、抗动脉硬化、抗感染等海洋创新药物与海洋现代中药。加快突破鱼油、鱼胶蛋白、系列多肽、壳聚糖、海藻多糖、鱿鱼墨汁多糖等主要海洋生物资源提取利用的核心技术,加快海洋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的开发。加快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酶制剂等产品开发。形成3-5项国内知名的拳头产品。

5.海洋监测探测

重点加强高性能海洋动力和生态环境在线监测传感器、水下和水面智能无人自治航行器、海底观测网、天基和空基海洋遥感监测、水声探测、投弃式剖面探测、海洋核辐射监测、海上与水下通信、导航和定位、仪器设备检验测试等监测探测及其相关核心技术和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水平的海洋观测监测装备,建设国家级海洋仪器设备定型测评中心,为我国近海、大洋、极地科考提供技术及装备支持。

(二)聚焦绿色技术,促进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海洋工程建筑、海洋化工、海洋渔业是我市的海洋传统产业,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位置。为促进我市海洋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必须依靠海洋高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1.海洋工程建筑

开展经济环保型路岛桥结构优化、海底管道铺设技术、海岸工程软土地基加固技术研究,加强高抗风暴潮及抗冰性透流箱涵进海路和箱筒型基础栈桥结构等技术应用。围绕东疆二岛等重点工程建设,开展新型离岸式人工岛结构设计、施工技术以及绿色环保型堤岸技术开发与示范,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技术优势。

2.海洋化工

围绕我市海洋化工产业布局调整,进一步推进化工产品技术升级改造。重点开展医用盐、多晶型盐、畜牧盐、盐藻等高附加值产品技术研发,形成面向高端市场的系列盐产品。开展钾、溴、镁等海洋常量元素提取及高值化深加工技术研发,以及铷、铯、锂、锶、硼、铀等海洋微量元素规模化提取技术研发。积极开发溴系及镁系阻燃剂、镁化物、溴化钙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发展海洋精细化工产业链,以南港精细化工基地和中沙、长芦新材料园建设为依托,开展高性能树脂、新型合成纤维原料、高性能合成橡胶等化工新材料产品研发。

3.海洋渔业

重点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技术、人工鱼礁建设技术及其配套监测评估技术研究。开展水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加强循环水养殖系统与装备技术应用推广。开展水生生物疾病防控技术研究,开展海水养殖主要经济鱼类多品种节能、高效、健康养殖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推进海洋生物芯片开发技术在海水养殖育种、疾病诊断、环境检测、水产品质量检测等领域的应用。

(三)提升服务能力,加快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

港口航运、滨海旅游、信息与科技服务等现代海洋服务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加快我市现代海洋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能力,急需加强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1.港口航运

以天津港为龙头,重点推进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固体散货装卸码头设计与物流工艺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开展外海储运与中转平台建设关键技术、航道治理和水深维护工艺技术、港口泥沙回淤处理技术、港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技术、港口设施全寿命期监测评估等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继续发展港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并做好应用推广,为中国北方航运中心提供支撑服务。加大冷链物流技术研发力度,推动中心渔港成为京津冀区域最大的冷链物流集聚地。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技术,重点发展航运融资、航运交易、船舶租赁、码头服务等,形成上中下游完善的航运技术体系。

2.滨海旅游

依托国家海洋博物馆、妈祖经贸文化园,积极发展海洋文物保护鉴定、修复、展览技术,打造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加快邮轮母港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滨海航母主题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包括退役航母、驱逐舰、补给舰、护卫舰和潜艇在内的舰队群。加强滨海公园、海上运动、主题娱乐、休闲购物等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的设计建设,推动滨海休闲游和滨海工业游。加快游艇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游艇设计、制造维修、交易使用、融资租赁、游艇服务等技术及措施政策研究。推进我市涉海旅游产品资源公众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国家级海洋文化科普示范基地。

3.信息与科技服务

重点加强海洋规划政策、海洋权属权益、海洋经济监测评估、海洋科技信息、数字海洋、海洋综合管理技术研究,打造服务全国的海洋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海水淡化、苦咸水利用、海洋设备检测定型、海洋标准研发、海洋能试验等技术服务及能力建设,形成国内领先的海洋技术服务基地。推进环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