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文 ---
来源:科匠文化
维持热稳态对于个人的热健康和热舒适十分重要。包括空调,风扇在内的现有热管理技术不仅能耗巨大,而且不适用于户外的环境。这种无差别的热管理技术不能满足每个人独特的需求。在过去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开始关注一个新型的领域,即个人热管理。通过调控织物的光谱特征,这种新颖的个人热管理织物可以提供一种局部的热管理策略,既有效调控了人体温度,又防止大量能源耗散在无效的空间加热,因此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过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加热或制冷等单一模式的热管理织物,这些功能织物无法有效地应对多变的气候环境。因此,南开大学马儒军团队提出了一种用于人体热管理的动态热管理织物。
针对上述问题,南开大学马儒军团队制备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热致变色导电纤维。首先,通过湿法纺丝制备了高电导率的Ag-PU导电纤维,通过退火处理,该导电纤维的电导率高达2579 S/cm。在此基础上通过电泳沉积制备了热致变色壳层。通过焦耳热和热致变色的结合。该功能纤维可以实现低能耗的动态热管理。相比于商用白色织物,该热致变色导电织物在炎热的环境-可以实现2.5 K的降温效果,而相应的普通商用织物则比室温高7.5-16 K。而在寒冷的环境中,焦耳热和热致变色效果的结合既可以提供理想的保温效果,同时良好的光热效应也减少了焦耳热的能耗(625 W/m2)。此外,这种灵敏的热致变色功能可以实现温度分布的可视化,有利于方便地监测人体表面的温度分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CS Nano上。
三、研究内容:
1、该热致变色导电织物具有核壳结构,核层是湿法纺丝制备的高电导率的掺银导电纤维,壳层是在导电纤维的基础上通过电泳沉积制备的热致变色层。在炎热的环境下,该织物可以切换为制冷模式,在寒冷的环境下可以切换为加热模式。并且这种灵敏的热致变色材料还提供了一种温度可视化的功能。
2、该热致变色导电纤维具有核壳结构,核层为掺银导电纤维,壳层为热致变色材料。其中,壳层中的水性聚氨酯渗入核层的孔洞结构中,极大地提升了纤维的强度且不影响导电性。相比于普通的商用织物,热致变色导电纤维具备大范围的光谱可调性,因此适用于动态的热管理。此外,良好的水洗稳定性也增加了该织物的实用性。
3、该热致变色导电纤维在炎热的环境下可以实现比商用白色织物低2.5 K的冷却效果,而普通商用织物则要高7.5-16 K。在寒冷的环境下焦耳热和热致变色效果的结合既可以提供理想的保温效果,同时良好的光热效应也减少了焦耳热的能耗(625 W/m2)。此外,这种灵敏的热致变色功能可以实现温度分布的可视化。在1064 nm激光的辐照下,同心圆状的图案该区域的热分布情况。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2020YFA0711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973095 and 52273248)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21JCZDJC00010)。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3c06289